2013-09-22
李永衡,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物流信息公司技术二部副主任。这位年仅31岁的年轻人,毕业于四川大学,工作8年,如今已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和设计师。
“我能有这样的发展,得益于公司提供的平台和前辈们的无私关怀。”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,“师傅”张华对自己成长的帮助,让李永衡始终感怀于心。而这份“师徒情”的搭建,缘于昆船公司近年来着力推行的“师带徒”制度。
为了帮助年轻人尽快成长,昆船公司要求学有专长的技术专家负责指导新来的技术人员,师徒关系一旦确定,双方签订《师徒协议书》,明确师徒双方责任和权利、考核评价内容和方式。
“当时大学刚毕业,理论知识多,实践经验少,开始工作时吃了不少苦头。张华成为我师傅之后,从设计单机任务到整机系统规划,给了我很多指导。最重要的是,他亲自带我到现场实施项目,让我在公司搭建的平台上得以接触更多的知识,接受更系统的锻炼。”李永衡说。
“徒弟要学好,师傅更要教好。这是一个双向的责任。在此过程中,我们也对师傅进行考核。”昆船物流信息公司副总经理崔维说,“师带徒”期间,导师可享受公司每月200元的带徒津贴。根据考核成绩,公司还会评出优秀导师和优秀学员,并给予表彰奖励。
现在,李永衡已经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。“成都烟草配送中心、广东全省烟草商业配送中心、蒙牛乳业自动化物流全库、中国第一家银行自动化物流系统等大项目,我都参与了研发设计。”他自豪地说。
李永衡的经历只是昆船公司众多技术人才成长历程的缩影。为了全面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,昆船公司在工艺人才培养上不遗余力——通过各种途径搭建技工人才成长的阶梯。其中,以赛促练成为效果较为明显的方式之一,众多高技能人才在比赛中脱颖而出。
林敬剑,昆船一机公司二分厂的一名优秀钳工。见到他时,他刚从武汉载誉归来。在不久前结束的“武汉船机杯”中船重工职业技能竞赛中,林敬剑获得了钳工组第二名的好成绩,为公司赢得了荣誉。
“一提起比赛我就兴奋,我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各种比赛中,在和工友互相切磋、交流中逐步得到提高的。”林敬剑说。
从1999年起,昆船公司每年都要举办4~5个工种的技能大赛;2005年以来又增设了针对35周岁以下职工的青年技能大赛,为年轻的技术人员施展拳脚、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。
“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。参加比赛,拿到好名次,赢得工友的尊重是其次,最主要的是通过参赛寻找自己的不足,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。”林敬剑说,为了个人和集体的荣誉,许多工友利用各种条件努力提高自己,昆船公司教育培训中心、所在单位都专门针对参赛选手进行理论知识强化培训。大赛结束后,参赛选手、技术人员、检验人员、青年工人开展技术研讨交流,共同交流大赛中的得与失,以相互学习、共同进步。
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,昆船公司培养出了一批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,全国及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“中船重工技术能手”、“云南省技术能手”、云南省数控技能大赛状元层出不穷。2008年,昆船公司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首批“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”,同年荣获第九届“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”。
坚持人才强企战略,尊重人才、爱惜人才,以高端人才的培养为重心,推动企业高端发展,一直是昆船公司矢志不渝的追求。为此,昆船公司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,做到了——
用优质的项目吸引人。昆船公司“大型机场自动行李处理系统”、“中华专线”等不断推出的高端科技创新项目,像个巨大的磁场,吸引了许多技术人才跃跃欲试,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;众多高技能人才在项目进程中苦练技艺,一展身手。
营造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。“大胆创新,宽容失败”,是记者在昆船公司经常听到的一句话。“创新是偶然性比较大的事情,职工有了好的想法,我们鼓励他们大胆尝试,尽量不挫伤他们的研发热情。”崔维说,这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增强了科研团队的活力。
进一步打通人才成长通道。在昆船物流信息公司,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竞聘上岗走上中层管理岗位。去年,多年从事研发工作的刘蕊通过层层选拔,成为党群部副主任;在昆船二机分公司,技能人才通过考评打分、民主评议,一样可以进入领导层。
“在我们这里,职工的稳定性非常高。近两年来,没有一位核心研发人员离开单位。”昆船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家毅自豪地说道。
目前,昆船公司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00多人、工程技术人员1500多人。
“人才辈出,事业才能兴旺发达。按照‘事业留人、待遇留人、情感留人、环境留人’的原则,我们正在进一步营造‘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创造、尊重劳动’的良好氛围。”昆船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姬利晨说,稳定而强大的人才队伍是昆船公司最宝贵的财富,是企业不断走向辉煌的最坚实保障。
|